走进龙首
龙首渠引洛古灌区
千载龙首留古韵,百年洛惠润秦东。陕西龙首渠引洛古灌区,地处秦东平原渭洛河阶地,素有十年九旱之称。引洛灌溉历来是该地区摆脱农业困境的重要手段。洛河属于黄河二级支流,发源于榆林市定边县白云山南麓,流经四市12县,于三河口注入渭河,下游河段受铁连山阻隔,开发利用难度极大。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刘彻采取临晋郡守庄熊罴建议,在洛河下游,澄城县老壮跌瀑处开渠引水,征发士卒万余人,历时十余载,建成了北洛河流域时间最早,难度最大的自流灌溉工程。因施工中挖出了龙骨,故称为龙首渠。当年古人在修筑穿越铁连山3.5千米的引水隧洞时,创造出神奇而充满智慧的井渠法,就是在隧洞施工中均匀布设竖井,把长距离的地下渠道分割成多个分部工程,然后相向开挖以减少误差,竖井一举三得,既是务工通道又可弃土弃渣,兼顾通风采光,提高了功效。在20多千米的渠道干线施工中,古人采取横掘技术穿过河沟,翻越铁镰山后两端明渠比降合理,衔接顺畅,展示出高超的测量技术。中国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写到“井渠之生自此始”。这是关于地下渠道的最早记载。井渠法为隧洞施工从理论到实践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成为世界科学技术宝库中的一笔珍贵财富。
由于黄土遇水沉陷,渠岸频频崩塌,隧洞也因流沙和潜泉影响而淤塞无常,加之战乱频繁,致使工程没有持久发挥效益,但先贤探索的步伐从未停止,历代引入灌溉异彩纷呈,各具特色。公元233年三国时期的魏明帝曹睿拓展古灌区,在龙首渠下游兴建临晋陂引洛灌溉,充足的粮草,使这里成为曹魏政权统一中原的根据地。公元562年,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武帝宇文邕重新开凿龙首渠,国力大增。公元719年,唐玄宗时期,同州刺史姜师度在通灵被引洛灌溉,压碱淤地收获万计,水利工程强有力地支撑了开元盛世。元明清时期引洛灌溉零星分布,凿井引泉灌溉成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清代的《池泉分水碑》、《水利章程碑》记载了灌溉次序,组织结构、纠纷处理等管理制度。曾经是水神崇拜之地的太白庙、曲里庙、平路庙,演变为古代水事管理的主要场所,沿用至今,庙站合一传为佳话。晚清的“丰图义仓”与汉代“澂邑漕仓”一脉相承,被誉为“天下第一仓”,发展为今天国家粮食储备库,彰显着河洛灌区的物阜民康、富庶自足。
1929年关中发生年馑,连年大旱、颗粒无收,兴修水利成为各界共识。1934年还是在这方热土上,由时任陕西省主席的杨虎城将军倡修,著名水利学家李仪祉规划,开始修筑关中八惠之一的洛惠渠。龙首渠跨越时空又回到原点,洛惠渠将历代不同方式的引洛灌溉重新整合,续建扩灌,历时14年才得以建成。它的渠线布设、灌区控制科学,和龙首渠不谋而合,足见古人匠心独运,高瞻远瞩,一坝二槽五洞撑起了洛惠渠的骨干工程架构,成为中西合璧水工建筑之典范,为蕴含着鲜活龙文化、汉文化、水文化印记的古灌区,增添了诸多现代科技元素。
商颜苍苍、洛水泱泱,三农乐耕凿之天,康衢歌太平之美。龙首渠引洛古灌区2000多年的兴废更替、薪火相传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开拓奋斗,百折不挠精神的凝聚和写照。现代洛惠渠已发展成为灌排体系完整的大型灌区,工程由大坝、灌排渠系及配套设施组成,分设洛东、洛西两大系统,包括总干渠1条,干渠4条,分渠13条,总长248千米,灌溉渭南市、长城、蒲城、大荔三县74.3万亩农田,惠及人口69万,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大旱何须望云至,自有长虹带雨来,而今洛惠渠正向着惠及农业、工业、生态多维的现代化智慧灌区迈进,在延续黄河历史文脉的同时,必将造就更加丰美宜人的千里河西地、秦东米粮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