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洛惠渠网站!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首页>>洛惠要闻

灌区文化|李云:参观洛惠灌区重点工程心得体会

2024-10-10

龙首坝景区.JPG图片

五洞艰辛的历程,壮美的龙首坝、汇集智慧的洛西倒虹,气势磅礴的曲里渡槽以及耐得住寂寞并坚守岗位创新工作的洛惠人,是我此次参观学习最大的感触。


7月2日上午,按照县政协安排,在魏平均秘书长的带领之下,我和委员室的同仁一起前往参观洛惠渠水利工程遗留下来的景观,感受洛惠渠风风雨雨的80余年。


首先,我们来到许庄镇义井村东侧,走进一座废弃的院子,看到一座高耸的碉堡,被称为“藏银楼”。1933年,兴建洛惠渠时,为了储存银元专门建造藏银楼。楼内有上下两层,外形为不等边的五角形,设有通风口、射击孔和瞭望台等,防御功能齐全,隐蔽性非常强。这座藏银楼所在的院落,坐北朝南,东西对称,房舍整齐,空间宽敞。据说,这里曾经是渭南市洛惠渠管理局配水站。在大门的两侧,可以看到“强化配水管理”等红色大字;在土坯墙壁上,保留着“立志洛惠渠配水工作 爱岗敬业奉献青春”等红色标语。如今,渭南市洛惠渠管理局配水站已经搬走,只剩下这些老旧的房屋和空空荡荡的院子。但是,作为洛惠渠历史的见证,这里的建筑都被完整地保存下来

有幸第一次来到五洞,倍感激动,对五洞的传说也深感好奇,听介绍员讲,其洞身横穿铁镰山,是灌区输水的咽喉。1935年开工,期间因地质条件恶劣,曾多次变更施工方法,历经13年建成。在长年的行水过程中因地质松动发生多次坍陷堵塞,致使洞身变形过水能力减弱,严重影响抗旱灌溉。1998年被迫对其尾段 1400m 洞身进行了加固改造,在改造时,为了扩大行水能力,从塌方处采用人字结构开辟新洞,扩大全洞过水能力。最初工程建设期间共有65名建设者为它献出了的宝贵生命,听到这,我的内心也油然起敬,洛惠渠工程,凝聚了老一辈建设者的智慧和心血,他们的姓名将永载灌区史册。


几经曲折,气喘吁吁地来到阳泉沟闸点。信息科科长东大鹏为大家详细讲解了退水闸点的作用及多年来闸点的改造历程。阳泉沟处于曲里站总干渠的最下游,承担着总干渠的退水和防汛任务,闸点地处偏僻,地形陡峭,交通不便,如遇连阴雨,就会困到闸点,有时吃饭都成问题。阳泉沟闸点是洛灌区条件最差,最艰苦的一个闸点。一直以来吃水都是靠拉水或渠水解决,直至17年才通上自来水,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闸点职工王好学同志为保证灌区工作的正常运行,不仅默默无闻的坚守,甚至还能创造性地开展自己的工作

在陕西省水情教育基地展览馆,观看了《龙首渠引洛古灌区申遗专题片》和《喊龙首》专题片。并详细了解龙首渠引洛古灌区的发展历史,龙首渠两千多年的盛衰交替,演绎了不懈探索、薪火相传的慷慨悲歌,成为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精神的生动写照,它是龙文化、汉文化、水文化及民俗、宗教、建筑等文化的完美融合体,造就了今日“千里河西地、秦东米粮川”


洛惠渠灌区作为我省体系完整的大型灌区,灌溉蒲城、大荔等地区74万亩农田,惠及人口69万,洛惠渠为陕西的农业和工业发展保驾护航。参观完整个洛惠渠工程,不仅让我感受到了陕西水文化底蕴的厚重,也使我感受到了洛惠人为陕西水利事业所做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