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大帝威名远,雄才大略开局面,兴修水利有识见,龙首奇渠天下传”,一首华阴老腔《喊龙首》在陕西龙首渠引洛古灌区唱响,唱出了多少世居洛河下游秦东平原的人们对引洛灌溉的殷殷期许和热切盼望。
在北洛河灌溉工程中,最著名的当数龙首渠。工程从初建到长久受益,时间跨度长达两千多年,在世界水利建设史上都极为罕见。记者近日来到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永丰镇河城村龙首渠遗址,一探究竟。 “咱们面前的柱子,就是井渠法的遗迹。”洛惠渠管理中心档案室主任张德虎在高约10米的土崖壁前,指着2根直径约1米的土柱介绍道,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在洛河下游澄城县老状跌瀑处开渠引水,建成了北洛河流域时间最早、难度最大的自流灌溉工程龙首渠。为了穿凿3500米的引水隧洞,古人别具匠心,首创井渠法。”
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曾以“井渠之生自此始”,为龙首渠首次使用井渠法证明。“井渠法,就是在隧洞施工中均匀布设竖井,把长距离的地下渠道分割成多个分部工程,然后相向开挖以减少误差,竖井一举三得,既是务工通道,又可弃土弃渣,还能兼顾通风采光。”张德虎进一步解释道。由于黄土遇水易沉陷,渠岸频频崩塌,龙首渠引水隧洞也因流沙和潜泉影响而淤塞无常,加之战乱频繁,致使工程没有持久发挥效益。但是,先贤们探索的步伐从未停止,历代引洛灌溉的智慧在传承中不断创新。1934年,近代著名水利学家李仪祉设计规划了关中八惠之一的洛惠渠。“洛惠渠将历代不同方式的引洛灌溉重新整合,续建扩灌,它的渠线布设、灌区控制科学,和龙首渠不谋而合,还增添了诸多现代科技元素。”洛惠渠管理中心党委副书记史杨军说,“现在,洛惠渠已发展成为灌排体系完整的大型灌区,灌溉渭南市澄城、蒲城、大荔三县74.3万亩农田,惠及69万人,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